习惯
【驾驶习惯】
靠右驾驶
【方向盘位置】
左舵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左绿右白两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央为一弯红色新月和一颗稍微倾斜的红色五角星。绿色象征未来的希望,白色代表纯洁与和平,红色象征革命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阿尔及利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新月和五角星是这个穆斯林国家的象征。
国徽
图案下方有一弯红色新月和一颗红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传说新月也是月亮女神狄安娜的化身。新月和五角星之上是一只法蒂玛手掌,象征幸福、吉祥。法蒂玛手掌两侧饰有麦穗和绿枝;其背后是山峦起伏图案,象征横亘该国北部的山脉。山脉之上是光芒四射、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国家独立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国石
珊瑚
面积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
法国相望。面积2 3 8 1 7 4 1 平方千米,在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成为世界陆地面积第十大国家。海岸线长约1 2 0 0 千米。
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ONS)向APS 报提供的消息,截止2010 年12 月31 日,阿尔及利亚居民约3630 万,男性为50.6%,女性为49.4%。统计局预计到2011 年12 月31 日,阿尔及利亚人口有可能增加80 万,达到3710 万。此为阿尔及利亚中资协会第七期会刊上刊登的新闻数据。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图阿雷格族。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
首都
阿尔及尔(Alger),人口256万(2004年)。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贸的中心;最大港口,有炼油、石化、机械、 水泥、纺织、酿酒、制革等工业部门。阿尔及尔是地中海的交通要冲。公元10世纪前叶建为港口。17世纪时城市日渐繁荣。1830年后成为法属北非殖民地军事、政治中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以此为都。
阿尔及尔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依山而建的建筑物,几乎是白色的,清新圣洁。该城共分10个区,卡斯巴区呈斜坡式的建筑、木结构的小楼、纵横交错的狭窄街巷,古色古香。而新市区高楼耸立,街道宽阔。阿尔及尔是一座古城,现存的古建筑有马利基(11世纪)、哈纳菲(17世纪)、凯乔瓦清真寺(17世纪)和奥斯曼帝国总督宫等。
【宗教】 伊斯兰教99%,基督犹太教1%。伊斯兰教为国教。
地理
自然地理
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东临突尼斯、利比亚,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与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候,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每年8月最热,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22℃;1月最冷,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9℃。沿海有狭窄平原。阿特拉斯山脉横亘北部,分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北、南两支,两山之间有高原和山间盆地,多咸水湖。中、南部是撒哈拉沙漠,占国土面积85%,其中有高大死火山和许多绿洲,最高点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山区属半干旱气候,多森林和草原;其他广大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雨量少,夏季酷热。
历史地理
公元前十二世纪腓尼基人到达沿海一带。公元前九世纪起受迦太基控制。公元前3世纪,在阿北部建立过两个柏柏尔王国。后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人、西班牙、土耳其入侵。1830年法国开始入侵,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9月19日阿临时政府成立。1962年 7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7月5日定为独立日。1963年9月,本·贝拉当选首任总统。1965年6月,胡阿里·布迈丁发动政变上台,成立革命委员会,自任主席兼总理。1976年12月布当选为总统。1979年2月沙德利·本·杰迪德上校当选为总统。1992年1月,沙德利总统辞职,阿成立以穆罕默德·布迪亚夫为首的五人最高国务委员会行使总统职权。7月,卡菲继任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1994年1月,最高国务委员会卸任,同时任命拉明·泽鲁阿勒为总统。1995年11月泽鲁阿勒当选为总统。1995年至1997年间,阿完成了修宪公投,通过了政党法并先后举行了总统、立法、地方及民族院(参议院)的选举,各级政权建设基本完成。1998年9月11日,泽鲁阿勒总统宣布提前卸任。1999年4月15日阿举行总统选举,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当选为总统。2004年4月8日,布在总统大选中以84.99%的得票率蝉联。布特弗利卡任总统后,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国内和平与安定。一方面继续清剿、打击怙恶不悛的恐怖团伙,一方面推动“全国和解”,通过《全民和解法》与《和平与全国和解宪章》,分化、感召恐怖残余势力。当前,虽然针对当地民众和外国侨民的恐怖袭击仍有发生,但阿社会治安状况已大有改善,生产生活基本能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布特弗利卡总统稳步推行政治、经济的有序改革,以期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6年5月,布改组政府,任命阿议会第一大党民族解放阵线总书记贝勒卡迪姆为总理。
政区地理
全国共分为48个省:阿尔及尔、阿德拉尔、谢里夫、拉格瓦特、乌姆布阿基、巴特纳、贝贾亚、比斯卡拉、贝沙尔、布利达、布依拉、塔曼拉塞特、特贝萨、特累姆森、提亚雷特、蒂齐乌祖、杰勒法、吉杰尔、塞蒂夫、赛伊达、斯基克达、西迪·贝勒·阿贝斯、安纳巴、盖尔马、君士坦丁、梅德阿、莫斯塔加纳姆、姆西拉、马斯卡拉、乌尔格拉、奥兰、贝伊德、伊利齐、布尔吉·布阿雷里吉、布迈德斯、塔里夫、廷杜夫、蒂斯姆西勒特、瓦德、罕西拉、苏克·阿赫拉斯、蒂巴扎、密拉、艾因·德夫拉、纳阿马、艾因·蒂姆沈特、格尔达亚、赫利赞。
重要城市
阿尔及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以制粉、酿酒、金属加工、水泥、烟草、炼油、汽车装配等为主。港口筑于海滨及四个小岛间,是地中海南岸最大港市之一。城东南约2 0 千米有著名的达尔贝达国际机场。奥兰(瓦赫兰):全国第二大贸易港。有金属加工、化学和一些轻工业。安纳巴:阿拉伯人7 世纪建立的古城,现为重要海港。
政治
宪法
1996 年11月28日,阿举行全民公投,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主要内容是:确定阿的伊斯兰、阿拉伯、柏柏尔属性;禁止在宗教、语言、种族、性别、社团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基础上成立政党;议会由国民议会和民族院(参议院)组成;总统在议会产生前及其休会期间可以法令形式颁布法律;如政府施政纲领两次被国民议会否决,则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等。
议会
由民议会(众议院)与民族院(参议院)组成,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民族院四分之三多数通过后方能生效。本届国民议会共389名议员,系2002年5月选出,任期5年。现任议长为阿马尔·萨伊达尼(Amar SAIDANI),2004年6月任职。各党所占席位分别为:民族解放阵线199席;民族民主联盟47席;民族改革运动43席;争取和平社会运动38席;独立人士30席;劳工党21席;阿尔及利亚民族阵线8席;复兴运动、阿尔及利亚革新党及民族和睦运动各1席。民族院三分之二议员通过间接、无记名投票选出,另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一半。首届民族院于1997年12月产生,共144名议员,现任议长为阿卜杜勒-卡德尔·本萨拉赫 (Abdelkader BENSALAH),2002年7月当选,2004年1月连任。各党所占席位:民盟82席;民阵20席;和运4席;文盟1席;全国团结与发展党1席;其余为无党派人士。
司法
设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分别由总统和司法部长担任。法院分三级:最高法院、省级法院和市镇法庭。不设检察院,在最高法院和省级法院设检察长,均受司法部领导。最高法院院长贝拉贾·卡杜尔(Beradja KADDOUR),2006年9月任职。
政党
根据1996年11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1997年2月通过的政党法,现有约30个合法政党。主要政党有:
(1)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简称民阵):前身为“团结与行动委员会”,成立于1954年8月,同年11月1日发动抗法武装起义,改名为“民族解放阵线”,1977年10月又易名为“民族解放阵线党”,1988年11月恢复“民族解放阵线”的名称。民阵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恢复阿的国际地位。阿独立后,民阵长期执政。1992年后成为在野党。1997年6月第一次立法选举时成为议会三大执政党之一。2002年5月在阿第二次立法选举中获 51%议席,重新成为阿第一大党。2005年1月,民阵举行“八大”,选举贝勒卡迪姆为总书记并推举布特弗利卡总统为名誉主席。贝勒卡迪姆2006年5月出任总理。
(2)全国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Démocratique,简称民盟):成立于1997年2月,由老战士组织、老战士子女组织、烈士子女组织、退往军官协会、工会、农会、全国妇女联盟七个有影响的全国性团体组成。1997年6月立法选举中,民盟获40%的议席,成为阿第一大政党。在2002年的立法选举中退居议会第二大党。民盟主张“多样性、轮流执政”的原则。总书记为前总理艾哈迈德·乌叶海亚(Ahmed OUYAHIA,1999年2月当选)。
(3)民族改革运动(Mouvement de la Réforme nationale)简称民改运。原为复运贾巴拉赫派,后从复运中分离,于1999年1月29日正式成立。是温和伊斯兰主义政党,主张建立伊斯兰国家,实行多党制,支持全国和解,尊重宪法和法律,特别是阿拉伯语普及法,对外主张建设大马格里布,反对在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前同以媾和。党主席阿卜达拉赫·贾巴拉赫(Abdellah DJABALAH)。2002年5月立法选举中民改运得票居民盟之后,成为议会第三大党。
(4)争取和平社会运动(Mouvement de la Sociéte pour la Paix):原名哈马斯,成立于1990年,1997年4月13日易名。代表温和伊斯兰势力,既倡导伊斯兰化,也主张民主、共和、轮流执政、提高妇女地位,鼓励推进私有化、努力解决失业和住房等问题。在1995年11月的总统选举中,该党主席马赫富德·纳赫纳赫(Mahfoud NAHNAH)获得二百多万张选票,该党成为最大的反对党。2002年5月立法选举中获7.7%选票,成为议会第四大党。现任党主席艾布杰尔·苏尔塔尼(Abou Djerr SOLTANI)。
(5)社会主义力量阵线(Front des Forces Socialistes):1963年成立。主张根据人民的需要和意愿发展国家,尊重言论自由,反对个人专制,建设一个自由、进步、团结的社会。党主席霍辛·艾耶特·艾哈迈德(Hocine Ait AHMED)。
(6)文化与民主联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Culture et la Démocratie):1989年2月11日成立,由柏柏尔人组成。主张党政教分离;建立国家与私人相互补充的市场经济;全面改革教育制度。主席萨义德·萨迪(Said SAADI)。
政府
现政府于2006年5月25日组成,由总理、31名部长、8名部长级代表和1名政府秘书长组成。主要成员有:总理:阿卜杜勒-阿齐兹·贝勒卡迪姆(Abdelaziz BELKHADEM)、国务部长兼内政与地方行政部长:亚齐德·泽鲁尼(Yazid ZERHOUNI)、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贝贾维(Mohamed BEDJAOUI)、国务部长:布杰拉·苏尔塔尼(Boudjerra SOLTANI)、国防部部长级代表:阿卜杜勒-马赖克·盖纳齐亚(Abdelmalek GUENAIZIA)、司法、掌玺部长:塔耶卜·贝莱兹(Tayeb BELAIZ)、财政部长:穆拉德·梅德西(Mourad MEDELCI)、能源与矿产部长:沙基卜·克利勒(Chakib KHELIL)、水资源部长:阿卜杜勒马立克·塞拉勒(Abdelmalek SELLAL)、贸易部长:努尔丁·布克鲁赫(Noureddine BOUKROUH)、宗教与募捐事务部长:布阿代拉赫·格拉马拉赫(Bouaddellah GHLAMALLAH)、老战士部长:穆罕摩德·谢里夫·阿巴斯(Mohamed Cherif ABBAS)、国土整治与环境部长:谢里夫·拉赫马尼(Cherif RAHMANI)、交通部长:穆罕默德·谢里夫·阿巴斯(Mohamed Cherif ABBAS)、国民教育部长:阿布贝克尔·本布齐德(Boubekeur BENBOUZID)、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长:塞义德·巴尔卡特(Said BARKAT)、公共工程部长:奥马尔·古勒(Omar GHOUL)、卫生、人口和医疗机构改革部长:阿玛尔·图(Amar TOU)、文化部长:卡丽达·图米(女/Khalida TOUMI)、新闻部长哈希米·吉亚尔(Hachemi DJIAR)、中小企业和手工业部长:穆斯塔法·本巴达(Mustapha BENBADA)、高教和科研部长:拉希德·哈拉乌比亚(Rachid HARRAOUBIA)、邮政和信息、通讯技术部长:布贾玛·哈伊舒尔(Boudjemaa HAICHUOUR)、青年和体育部长:叶海亚·基杜姆(Yahia GUIDDOUM)、培训和职业教育部长:阿勒哈迪·哈勒迪(El-Hadi KHALDI)、住房与城市规划部长:穆罕摩德·纳迪尔·哈米米德(Mohamed Nadir HAMIMID)、工业部长:马哈穆德·胡德里(Mahmoud KHOUDRI)、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塔耶卜·卢赫(Tayeb LOUH)、就业和国民互助部长:贾迈勒·乌尔德·阿巴斯(Djamel Ould ABBES)、渔业与水产资源部长:斯迈尔·米穆内(Smail MIMOUNE)、旅游部长:努尔丁·穆萨(Noureddine MOUSSA)等。
元首
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1999年4月15日当选,于2004年4月和2009年4月两次获得连任。
政要
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总统兼国防部长。1937年3月2日出生,祖籍阿西部的特累姆森。1956年参加民族解放军,投身独立战争。1957-1958年任第五省的总督察,后被选入布迈丁上校领导的“西部军事行动指挥部”参谋部任职。1962年任特累姆森省代省长和制宪议会议员,并任青年、体育、旅游部长。1963年至1979 年任外长。1979年3月任总统部长级顾问。1999年4月15日当选总统。2004年4月蝉联总统。曾于1971年、1974年和2000年三次访华。阿卜杜勒-卡德尔·本萨拉赫:民族院议长。1941年生。早年参加阿民族解放军,进行抗法斗争,曾获军队和国家荣誉勋章。独立后上大学,获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70年任阿驻贝鲁特新闻与文化中心负责人。1974年任《人民报》社长。1977-1982年任国民议会议员,1982年和 1987年两次连任议员并任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1989-1992年任阿驻沙特大使兼驻伊斯兰会议组织常驻代表。1992年任外交部发言人。1993年任全国对话委员会成员兼发言人。1994年任全国过渡委员会(临时议会)主席。1997年2月主持创建民族民主联盟,并于4月当选该党主席。1997年6月当选国民议会议长,2002年7月2日全票当选为民族院议长。阿马尔·萨伊达尼:国民议会议长。1950 年生于突尼斯市,阿抗法独立战争烈士子弟。曾获大学政治学学位。历任阿工人总联合会干部、支部书记、油矿联合会理事、经社理事会理事等。1997年当选议员,任议会运输与通讯委员会主任、副议长等职。2004年6月当选国民议会议长。阿卜杜勒-阿齐兹·贝勒卡迪姆:总理。1945年11月8日生于拉格瓦特省。早年在提亚雷特省任教师。1972-1977年任布迈丁总统府外事局副局长,1977-1992年任国民议会议员,期间历任国民议会委员会主席、副议长、议长。1991-1997年当选民族解放阵线政治局委员。2000年任国务部长兼外长,2005年2月当选民阵总书记。2005年5月改任国务部长兼总统个人代表。2006年5月被任命为总理。1991年曾以议长身份访华,2000年以外长身份随布特弗利卡总统访华。
军事
国防
阿武装力量前身为民族解放军,独立后改称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规定,男性公民服役期为18个月。国防部是军队最高领导机构。总统任国防部长和三军统帅。最高安全委员会负责就国家安全问题向总统提出建议。人民军参谋长为艾哈迈德·撒拉赫·盖德(Ahmed Salah GAID)少将。全国划分为6个军区,下设若干军分区。装备主要来自前苏联,其余来自美、英、法、意等国。
军力
人民军正规部队13.05万人。其中陆军11万人,海军7500人,空军1万人,国土防空军3000人。准军事武装(包括宪兵、国家安全部队、共和国卫队、乡镇卫队及合法防卫组织)18.12万人。
外交
国策
阿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武力,相互尊重、互利和对话基础上寻求广泛合作,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反对大国强权政治和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恐怖主义;致力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和地区和平,积极参与阿拉伯事务;促进非洲团结与和平;支持欧盟-地中海合作,谋求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截至2006年底,共与16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60多个国家设立大使馆,外国常驻阿使馆80个。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国际关系正处在变化和重组之中,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各国的发展仍是当前紧迫的课题。和平、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是世界稳定的根本条件。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全球性冲突虽已避免,但地区冲突依然存在。阿主张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主宰世界。
关于反恐:阿十余年来深受恐怖动乱之害,对恐怖主义有切肤之痛。认为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仅威胁基本人权,而且危及国家的民主基础,应当予以坚决打击。强调不能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宗教、民族挂钩;呼吁联合国主持召开国际反恐会议,签署国际反恐公约。
关于伊朗核问题:支持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主张伊朗核问题应该通过外交努力加以解决。
关于巴以问题;欢迎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麦加协议”,希望此协议能彻底结束巴内部纷争,帮助巴人民实现各项民族权利,包括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强调应尊重和支持巴民族联合政府,并尽快解除自巴立法委选举之后对巴的制裁。阿还呼吁加紧落实“路线图”计划,重新启动和平进程,以公正、持久地解决巴以问题。
关于伊拉克问题:支持伊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尊重伊人民选择自己国家政权、支配自己国家自然资源的权利,认为联合国应在伊重建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在向伊派遣阿拉伯联合部队问题上态度谨慎。对萨达姆在宰牲节当日被处绞刑表示遗憾,呼吁伊各派恢复冷静,避免暴力升级。
关于马格里布联盟建设:认为马盟建设符合地区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马格里布地区各国的反恐合作及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马格里布地区实现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该地区年轻一代的希望,任何人无权草率行事,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设置障碍。
阿中关系
中阿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自1958年12月20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周恩来总理(1963年、1965年)、赵紫阳总理(1982 年)、江泽民主席(1999年)、李鹏委员长(2001年)、朱鎔基总理(2002年)、胡锦涛主席(2004年)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阿;阿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外长、参谋长访华,其中布特弗利卡总统先后于1971年、1974年(作为外长)和2000年、2006年(作为总统)四次访华。中阿在 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阿期间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6年以来,中阿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1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访华。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布共同签署了《中阿关于发展两国战略合作关系的声明》,双方有关部门签署了有关司法、经济、税务、航空、质量检验、油气等方面合作的9个协议文本。阿国务部长兼外长贝贾维、审计法院院长本马鲁夫、国土整治与环境部长拉赫马尼、司法与掌玺部长贝莱兹先后来华访问或与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杨国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先后访阿。
中阿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5月,中信集团和中铁建公司联合体中标阿东西高速公路中、西标段项目。6月,阿能源与矿产部长克利勒访华。9月,阿税务总局代表团访华。10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代表团访阿;12月,阿能矿部、原子能署代表团访华。
两国军事、卫生、文化、新闻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全面开展。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上将访阿。8月,阿人民军参谋长艾哈迈德·盖德·萨拉赫少将访华。7月、10月,阿海军司令、空军司令也先后访华。2月,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李熙访阿。1月,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阿,与阿文化部长图米女士签署了两国政府文化协定2006至2008年度执行计划。
2006年中阿双边贸易额为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中方出口19.47亿美元,进口1.43亿美元。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贾迈勒·艾丁·格林(Jamel Eddine GRINE)。
阿马关系
阿曾于1994年至2003年担任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轮值主席国。近年来,阿与马盟成员国关系稳步发展。
同摩洛哥关系:1963年阿与摩洛哥曾因边界争端发生武装冲突。1976年阿承认“西撒国”后,摩宣布与阿断交。1988年两国复交。布特弗利卡当选总统后,摩已故国王哈桑二世致电祝贺,两国元首表示愿尽早会晤。哈病逝后,布赴摩参加葬礼,并与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建立联系。2003年,两国元首在联大期间举行单独会谈。2004 年5月,摩外交大臣本·伊萨访阿;7月,摩宣布免除阿公民赴摩签证。2005年3月,摩国王赴阿出席阿盟首脑会议并与布特弗利卡总统举行会晤;同月,阿宣布免除摩公民赴阿签证。2006年2月,摩国王致信布特弗利卡总统,请阿支持摩申办2012年世博会,同月布复函表示支持;4月摩国王致信布,对阿担任阿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同利比亚关系:阿与利比亚关系曾因利与摩洛哥结盟而一度冷淡。近年来,两国关系不断改善。2005年3月,卡扎菲赴阿出席阿盟首脑会议并顺访;8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访利。
同突尼斯关系:阿与突尼斯于1983年3月签署“友好和睦条约”。两国关系友好,经济合作发展较快。2005年3月,突总统本·阿里赴阿出席第17届阿盟首脑会议;11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赴突出席“信息峰会”并会见突总统。2006年2月,阿总理乌叶海亚访突,出席两国第15届混委会;3月,突众议长迈巴扎访阿,8月,阿国务部长兼外长贝贾维访突。
同毛里塔尼亚关系 两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互利合作密切。两国签有渔业合作协议。2005年12月,毛争取公正与民主军事委员会主席瓦尔上校从沙特回国时在阿停留,会见了阿总理和外长。2006年3月,乌叶海亚总理赴毛出席两国第15届大混委会。4月,毛外长艾哈迈德访阿。5月,毛军委会主席瓦尔上校访阿。
阿法关系
阿与法国有传统关系,法是阿最大的债权国和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阿具有重大利益。阿是法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4月,法总统希拉克访阿;8月,布特弗利卡总统赴法参加普罗旺斯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4月,两国元首再次会晤,就双边合作及签署阿法友好条约等问题交换看法。 2006年4月,法外长布拉齐访阿。阿目前在法侨民200余万人。
阿美关系
1962年9月与美国建交,1967年中东“六· 五”战争爆发后宣布同美断交,1974年11月两国复交。布特弗利卡总统执政后,美明确支持布的“全国和解”政策和经济改革政策,多次表示愿在反恐、情报交换、人员培训等方面与阿加强合作。近年来阿美高层互访不断。2006年,美国防部长、联邦调查局长、负责中东、北非事务助理国务卿、驻欧洲美军司令以及议会、国务院等多位高官访阿,阿能矿部长、国务部长兼外长、人民军参谋长相继访美。目前美是阿最大的贸易伙伴,在阿油气领域投资逾50亿美元,阿三分之一的原油销往美国。阿是美粮食的主要进口国之一。2004年美国宣布给予阿普通最惠国待遇。
阿俄关系
1962年7月阿独立后与前苏联建交,双边关系十分密切。阿大部分武器装备来自前苏联,但两国贸易处于较低水平。1991年12月,阿承认俄罗斯联邦和独联体。2001年布特弗利卡总统访俄,两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并发表联合声明。2005年3月,俄总统特使、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伊万诺访阿;9 月,阿国务部长贝勒卡迪姆访俄。10月,两国首届经贸混委会在俄召开。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阿,双方签署了免债换军购协议。